芯片受限,英伟达求生

Connor 火币交易所 2025-07-29 10 0

文︱陆弃

美国对中国AI产业的封锁还在加码,芯片巨头英伟达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5月9日,据《联合早报》与路透社多方报道,英伟达正计划于今年7月在中国市场推出H20芯片的“降级版”,以绕开华盛顿施加的新一轮出口管制。这款H20原本是美国出口管制下保留给中国市场的“最强AI芯片”,如今也步入“被下架”命运。

芯片受限,英伟达求生

英伟达此次选择技术自降,是其在中美科技博弈激烈化背景下的一次典型“委身自保”操作。面对美国商务部新的出口许可政策,公司高层显然意识到:不主动降低性能,产品就别想进中国海关。于是,公司迅速通知中国多家云服务和AI公司,包括BAT、字节跳动、浪潮信息等主要客户,准备接受一个性能严重缩水的新版本。

降级方案包括:大幅度削减内存带宽、显著降低浮点运算能力,以及压缩GPU之间的数据通信能力,几乎将原有H20的训练效率腰斩。这并非“产品优化”,而是被迫“技术自宫”,其目的是为了在人为划定的技术红线下求得一线生机。然而讽刺的是,这种“折翼求生”的策略既无法满足客户需求,也难以换来美方真正的宽容。

H20芯片原是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定制的“合法高配”,在过去一年中,曾是中国AI训练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。2023年,中国市场为英伟达贡献了高达170亿美元收入,占其总销售额13%。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在公开场合强调,中国市场的AI发展潜力可达每年500亿美元,“失去中国将是战略性灾难”。如今,美方通过调整技术红线、下调性能门槛,将H20变成“禁运对象”,英伟达只能仓皇开发“低能残版”,试图保住市场基本盘。

芯片受限,英伟达求生

展开全文

但问题在于,中国客户是否愿意买账?事实是,中国市场对“降级芯片”的耐受度正迅速下降。多个消息来源指出,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与AI独角兽公司对“缩水H20”普遍持观望甚至冷淡态度。原因很简单:降级后的芯片性能已远远低于实际训练大型模型的需求,无论是GPT级别的预训练模型还是多模态生成系统,H20低配版都无法满足真实工程任务。而更现实的是,国内厂商正在迅速补位。

华为的昇腾系列、寒武纪的新一代云端AI芯片,以及阿里平头哥、百度昆仑等国产方案,正在逐步占据市场空间。虽然性能与原版A100/H100尚有差距,但“自主可控+本地供应+政策扶持”正成为压倒英伟达的三重筹码。特别是在“不能用最好的英伟达,就用自己能掌控的国产替代”的情绪下,国产芯片从“备胎”变“主力”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
英伟达自以为聪明地“妥协性服从”,实际上是在美国政府与中国客户之间自我裂解。华盛顿要它“降维打击”,北京市场要它“性能过硬”,结果是英伟达两边不讨好。既无法打破美方的政治审查,也无法满足中方的算力需求,只能在“委屈求存”中一点点丧失核心话语权。

这并非英伟达首次上演“降级换命”。早在2023年,美方首次限制A100、H100出口时,英伟达就火速推出A800与H800等低配版,寄望在“合法区间”继续创收。但如今A800也被“动态封禁”,H20也被拉入黑名单,这种模式已走到尽头。与其说英伟达在应对美方限制,不如说它在跟一个随时改规则的玩家玩“双簧”:你刚绕过限制,它就划一条新线。

芯片受限,英伟达求生

市场并非愚蠢。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已逐步意识到,与其继续受制于一个随时可能被“卡脖子”的外部供应商,不如趁现在加码投资国产芯片生态。更重要的是,AI行业的发展不再只看单颗芯片的峰值性能,而是看“算力—成本—生态”的综合能力。一颗性能过剩却政策不确定的芯片,不如一颗稳定可控、价格透明的国产替代。

从芯片法案、供应链重构,到对半导体产业的打压,美国正在通过全面行政干预重塑全球科技秩序。对于任何在美注册的科技公司而言,“政治优先于市场”已成为硬性规定。企业不再能单凭商业逻辑进行全球扩张,而必须把每一笔对外交易都当成“准外交事务”处理。

英伟达想通过“微降级”保住中国订单,但这是在一个越来越不讲商业逻辑的世界里挣扎。真正的问题不在于H20降了多少性能,而在于谁还愿意为一款“受控商品”埋单。当芯片成为博弈工具时,性能、价格、交期都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:它会不会下月就被勒令禁售?它的算力是否被动态锁死?客户最怕的不是芯片降级,而是不确定性,而这正是英伟达当前最大的“负资产”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