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晋江“蓝色海湾综合整治”入选《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》
近日,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申报的《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》从全国数百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,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推荐的《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》。这是该项目继2023年荣获全国第十一届“母亲河奖”后,再次斩获国家级殊荣,成为全国首批38个获得此项国家级认证的标杆示范项目之一,是晋江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鲜活样本。
2021年以来,针对泉州湾河口湿地(晋江段)面临的互花米草入侵、海岸生态退化、鸟类栖息地丧失等突出问题,项目以“晋江经验”为引领,秉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,聚力组合攻坚、融合创新、科普宣教等系统性治理举措,实现了湿地生态的显著改善。
治理后的泉州湾河口湿地
组合攻坚,践行生态修复“新路径”
围垦清退攻坚战。建立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,清退围垦养殖区域达4450亩,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。
生物防治组合拳。运用“水淹防控+红树林替代”技术,完成5026亩互花米草整治,2912亩红树林修复。
构建生命共同体。营造374亩鸟类栖息地,观测到鸟类212种,“鸟类活化石”白鹤亚成鸟首现修复区。
融合创新,树立行业标杆“新模式”
科技赋能。联合海洋三所、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构建综合智慧监测系统,开展红树林生长周期数字化全过程监测管理。
模式创新。首创“政府+企业+NGO”协同治理机制,向社会引资,为湿地投保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“晋江模式”。
价值转化。联合探索红树林碳汇效应,有效盘活自然资源资产,助推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转换,构建沿海城市“双碳”模式。
科普宣教,引领全民参与“新风尚”
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基地。建设集观测、科普、互动于一体的鸟类监测站,配备高清观鸟设备和专业解说系统,生动展示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与保护价值。
研发中小学生研学课程体系。针对性开发20套差异化课程,覆盖自然科学、环保实践等领域,获评晋江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、厦门大学晋江湿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。
推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行动。开展“湿地日”“爱鸟周”“生态公益日”等系列活动,组织学生参与湿地生态调查、鸟类行为观察等实践,鼓励企业参与海岸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。
三效提增,彰显海湾治理“新成效”
在生态效益方面,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,海岸防灾减灾能力增强,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,高潮滩区域植被覆盖率超 90%,鸟类数量为修复前的2.3倍。
在经济效益方面,带动旅游、研学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,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,吸引28场亲子活动、47次研学科普、73次考察调研团队来此参观学习,形成“生态+文旅”产业链。
在社会效益方面,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海洋生态修护典型案例,其模式在全省推广,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,社会综合满意度高达99.03分。
此次入选《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》是对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的充分肯定,也为全国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“晋江样板”。未来,项目将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,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,共同守护这片蓝色海湾,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。(文/图 晋江政务 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)
评论